「以愛,為一生的腳印— 白冷會在台東六十年暨紀念 紀守常神父寫真記事展」 |
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為了感念白冷會的神父及修士修女他們在台東六十年無怨無悔的生命美學,歷經半年精心籌劃的「以愛,為一生的腳印—白冷會在台東六十年寫真記事展」。
首場在東河天主場展出後,掀起了熱烈迴響,許多人從彌足珍貴的老照片中發現自己熟悉的神父、親友影像,以及生活場景今昔的差異,都說這是一場有「歷史印記」與「集體記憶」的精彩展覽。
從本月8日至14日將移師到縱谷線的鹿野鄉圖書館展出,並在8日上午10︰00舉辦開幕式,屆時葛德神父、魏主安神父、吳若石神父、歐思定修士等將會現場親自導覽「看照片說故事」。
台東生活美學館表示,白冷會的神父及修士修女們在台東奉獻服務的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甚至以「台東最美的風景」來稱呼他們。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群修道人終生奉獻斯土斯民的精神,特地把展覽遍及海岸線與縱谷線的東河鄉、鹿野鄉、台東市、大武鄉等地。
館長李吉崇說,五十年代,有一群白冷會的修道人,從富裕的瑞士千里迢迢跨越大半個地球,抵達我們貧瘠的台灣東部,希望能建立聖經所說「爾旨得行、如在天上」的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在壯闊的海岸線上建立起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療養院、智障中心等,他們不但醫治在地住民的身體病痛,也撫慰其軟弱貧乏的心靈。
經過漫長的一甲子(六十年)歲月,這些神父及修士修女們在黃金歲月燃燒後,選擇長眠於此,永無回歸故國。台東的這塊土地若有知,當感欣慰有幸。而今,白冷會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依然堅持他們當年的發願理想,依然在這兒繼續做他們該做的、能做的事。
紀守常神父(1919~1970)已長眠在東河鄉附近的小馬天主教堂的後面墓地,墓地簡約草草,一如他們生前的無聲低調,歐思定修士輕描淡寫的說,我們本來就是瀟灑來去,一無所有的人。
紀守常神父雖身影日遠,但他生命的精彩故事仍在鹿野與蘭嶼兩地流傳著,甚至日後被尊稱為「蘭嶼之父」,成了台東永遠的守護者。
紀守常神父非常重視孩童基礎教育,在兩地創辦了幼兒園。他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還有︰在半世紀前(1954年)在馬蘭天主堂服務時,他未經長上同意,一個人從高雄偷搭漁船到蘭嶼,當年正值壯年的紀神父愛極了達悟族同胞,從他頭戴銀頭盔與族裡老人面對面鼻子碰鼻子的發黃照片可見一斑。
為了維護當地人的權益,紀神父常據理以爭,甚至不惜與跋扈的軍警大打出手,實在很難想像在高壓的戒嚴時期,氣急敗壞的老外與軍警打起架來的情景。紀守常神父以身為台東在地人為榮,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甚至最後把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台東這塊土地與這裡的人們。
在1970年3月十日,紀守常神父自台東搭夜車送兩位原住民女孩到西部就業,在高雄坐上一部叫客計程車,結果一夜未眠的司機在台南附近衝撞路樹,紀神父被送到鄰近小診所後死亡,那年他只不過五十歲。
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此次找來文史工作者趙川明與策展人徐慶東跨界合作,把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生命美學,透過白冷會老照片展的方式來精彩呈現,宛如台東澎湃壯闊的生命美學史詩。誠如白冷會外方傳教會台灣區會長葛德神父說的,這些照片不是要彰顯任何個人,因為那些都是主和土地要我們去做的。
白冷會在台東六十年的珍貴老照片展,讓我們隨著神父們再走一遍當年的一步一腳印,而每一腳印都是「信、望、愛」,將帶給你生命不同的啟發與省思。
白冷會在台東六十年的珍貴老照片展,讓我們隨著神父們再走一遍當年的一步一腳印,而每一腳印都是「信、望、愛」,將帶給你生命不同的啟發與省思。
縱谷線鹿野場的展期從11月8日至14日,請大家告訴大家,一起來鹿野鄉圖書館欣賞瀏覽「台東最美的風景」。
資料來源: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刊載日期:2013.11.4「白冷會在台東六十年寫真記事展」照片珍貴感人 |
白冷會的神父修士的奉獻付出, 成了台東最美的風景與最感人的故事 |
引用連結:連結
延伸閱讀: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5元相片掃描館」提供老照片/舊相片掃瞄修圖服務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