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人葉柏強10多年來, 花了百萬元蒐集許多珍貴的老相片及日治時期明信片, 編撰成書出版。 (記者王錦義攝) |
花蓮縣文化局1月28日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一館中山堂,舉辦葉柏強先生著作《顧我洄瀾-花蓮的歷史影像集》新書發表會。
這本書是文化局辦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02年「花蓮鐵道藝術網絡計畫-洄瀾鐵道風華再現」的諸多成果之一,文化局特別選在鐵道文化園區最經典的歷史建築中山堂舉辦新書發表會。
昨天到場祝賀的貴賓包括縣議員魏嘉賢及笛布斯顗賚、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知名作家葉日松老師、鳳林鎮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劉青松、「花蓮講古」張政勝老師、新秀音樂家孫晨翔等人,與會嘉賓紛紛對葉柏強先生嘔心瀝血之作大加讚揚,也對文化局積極出版花蓮文史專書的用心表達肯定。
知名的文史工作者葉柏強先生,是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的碩士,是花蓮玉里的子弟。他自花蓮高中畢業之後,就 開始鑽研花蓮地方文史,多年來一直留心花蓮相關的文史資料或是老照片,只要有機會能夠收藏便會盡力蒐集。他在畢業有 了穩定的工作收入後,更常常在各大拍賣網站參與珍貴老照片的競標,惟一的目的就是建構一套完整的花蓮歷史圖像。
更特別的是,葉柏強先生並不藏私,樂於將自己的珍藏與同好分享,他將相關資料整理發表在網路部落格「璞石閣」,數年以來已累積相當多文字以及圖像,部落格的點閱率相當高。很多讀者都問過他:「為什麼要做這種吃力的事情呢?」他說:「原因在於花蓮早期的歷史資料實在太少,才激起自己動手來收藏的念頭。」
葉柏強表示,清廷自牡丹社事件之後才開始銳意開發台灣,可惜為時已晚,花蓮直到1870 年代之後隨著八通關的開拓才漸漸形成漢人聚落,但是由於原住民和漢人間的衝突不斷,清廷在花蓮的統治期間除了留下幾間廟宇之外,並沒有帶給花蓮太大的改變。
花蓮正式步入現代化,要直到日治時期之後。120年前,甲午戰敗,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之後日本正式領台,從此台灣成為日本領土,直到1945 年為止。在這段長達半世紀的歲月之中,台灣的面貌隨著日本殖民統治而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花蓮亦然。
不可諱言的是日本對台灣採取的是掠奪資源的殖民統治,但是也不能否認在這段時間之中,日本政府也在花蓮投注諸多建設,這些歷史在過去的時間或許因為一些因素而難明,然而近年隨著學界對台灣歷史的追溯,花蓮日治時期的歷史也漸漸的被發掘、討論。但是這些論述仍然以文字方面居多,圖像仍然罕見。
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指出,要讓人對歷史感到親切,甚至於發生興趣,圖像實在是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往往千言萬語難以描述的歷史事件,幾張清楚的照片就可以讓人看見其中奧妙之處。
感謝文史工作者葉柏強接受文化局的邀請,從這幾年所蒐集的老照片中,特別精挑細選出470張花蓮的歷史影像,集結成書,《顧我洄瀾-花蓮的歷史影像集》共有5個篇章,分別是「老照片的歷史價值」、「斯土斯民」、「山川形勝」、「港市風情」及「花落蓮成」,將難得一見的老照片,佐以生動的文字說明,花蓮的昔日風華,躍然紙上。
第一支去日本甲子園打棒球的「能高團」原住民棒球員岡村、伊藤投手, 被延攬到日本棒球名校平安中學的相片。 (葉柏強提供) |
這些昔日的花蓮影像,部份是老照片,部份則是繪葉書(明信片)。其中如太魯閣戰爭的繪葉書,正好可以做為百年前這件花蓮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賀田組的建築由最早的華麗西洋式建築,到戰後成為更生日報的營業所,而最後在1951年的花蓮大地震倒塌,正好是黑金通繁華歷史的縮影;台灣軍司令畑俊六以及總督府總務長官森岡二朗在花蓮所留下的照片尤為珍貴的歷史紀錄;江口良三郎與能高團的繪葉書記錄下台灣運動史中第一支原住民球隊的身影;江口良三郎的銅像照片也說明了這位花蓮港廳長在逝世之後仍然得到當時花蓮港廳居民的愛戴;八通關越道路起點標以及新高登山東口標的照片更彌補了花蓮史中的缺口。凡此種種,皆可以證明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正好可以彌補過去官方歷史記錄文字的不足。
太魯閣戰役中率領部落跟日本對抗的總頭目哈鹿那威(前排左三) 的全家族相片。 (葉柏強提供) |
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表示,葉柏強的《顧我洄瀾》一書,透過470張珍貴的歷史圖像,來向花蓮鄉親訴說老花蓮的故事,相信經由這本圖文並茂的影像集,可以讓花蓮鄉親更了解也更珍惜花蓮。
文化局指出,本書首印,因102年度鐵道藝術網絡經費所限,印量極少,請有興趣的鄉親再稍待片刻。文化局已積極趕辦本書的第二次印刷採購作業,預計在二月底完成加印,屆時文化局將在網站公告本書的購買方式。
資料來源:花蓮縣文化局
刊載日期:2014.1.28
引用連結:連結
官方網站:璞石閣
延伸閱讀:自由時報【10年耗百萬蒐老相片 編撰成書】
《顧我洄瀾 花蓮的歷史影像集》新書發表 回憶花蓮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