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歲的陳精微回憶當年打造中橫的辛苦點滴(自由時報/記者劉信德攝)
|
56年前的1956年,在台灣中部有一項重要的道路工程正在進行,那是戰後台灣最為重大的交通建設—東西橫貫公路。這工程持續了3年10個月,動用11900人參與,美援經費占8成,省政府經費占2成,集合了榮民、陸軍步兵、軍事監犯、職訓總隊、民工、公路局工程人員、原住民、失業青年、暑期打工學生一起從事這項工作。
56年之後的2012年,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李瑞宗副教授將當年這項艱鉅工程的緣起、踏勘測量、人事點滴、災變事件,以新的寫法撰成《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一書,批露當年工程進行的重要文件,還有許多心酸與感人情事,配合首次出土的中橫老舊照片,彷彿讓我們回到昔日的場景,共體那段台灣正在奮起的時刻。
今日的台灣,有了更嶄新更便捷的交通成果: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高速鐵路、捷運等,新一代的工程師其實奠基脫胎於上一代工程師的努力。中橫公路曾經糾集不同境遇的人在此工作,而戰後第一批公路工程師同時亦在這裡歷練洗禮,臺灣山區工程技術的提昇就是在這裡磨出來的。中橫公路經過定線與改線,面迎各種惡劣地形天候,終於有了東西交通的貫通。了解中橫公路的過往,才能掌握台灣交通建設後來的方向,還有一路相隨的臺灣社會動態與變貌,因為很多技術、人才、制度都源於那項工程建設的觸動引發。
《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這本新書的發表會,將於2012年3月8日(星期四)上午10點於交通部3樓簡報室舉行,多位當年的築路工程人員與眷屬將出席該場盛會,這是他們在時空相隔半世紀後的首次聚首。希望您來、應該來參予、分享、見證這個感人時刻,該書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養護工程處與南天書局共同出版發行。
資料來源:公路總局【「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新書發表】
中橫耆老話當年…感謝廣播節目 傳愛給妻女
80歲的蘇鶴壽當年是中橫工區最年輕的工程師之一(自由時報/記者曾鴻儒攝)
|
〔記者曾鴻儒/台北報導〕近十位早年打造中橫公路的耆老工程師,昨天一起話當年,八十歲的蘇鶴壽前年報名中橫健行,只為想看親手打造的橋樑維修情況;八十四歲的陳精微則難忘只能點歌傳達對妻女思念的日子,回憶裡,有豪氣、有責任,也有辛酸。
工程艱困的中橫公路被譽為「鬼斧神工」,公路總局在中橫通車半世紀後,出版「天命行腳」新書,找來工程人員與家屬回憶當年點滴。
想起點歌傳達思念的歲月,當時只是基層工程師的陳精微不忘感謝當時廣播節目一位林姓主持人,他說,主持人收到他的信,還特別寫信給他太太,提醒歌曲播出時段,要她記得聽老公透過兒歌傳達給她和女兒的思念。
工區難就醫 魚肝油治咳
陳精微還「爆料」,合歡隧道曾因測量誤差,東西兩邊挖掘高度竟超過六公尺,差點出現「會車」卻無法貫通的秘辛。而他當年在工區不僅咳嗽治不好,還因長期吃油炸食物導致便秘、痔瘡。擔心長官認為他無法吃苦,雖然痔瘡很嚴重,他忍痛不敢下山就醫,至於咳嗽,最後竟是服用魚肝油痊癒,他因而特別提供治咳「秘方」。
八十歲的蘇鶴壽也提供一道秘方「三補丸」,這秘方沒辦法治療什麼隱疾,是當年工區最方便、最常見的三道食物-花生、蘿蔔乾和魚乾。兩年前,他報名救國團健行隊,為的就是想再看看關興橋的維修情況。
林多幸是第一位進入中橫工區的女性眷屬,圖為53年前拍攝的照片。
(自由時報/記者曾鴻儒翻攝) |
工程人員辛苦,家屬也不好過。林多幸在一九六○年中橫通車前半年,成為第一位進入中橫工區的女眷,兩人因聚少離多,結婚六年仍無子息,林多幸進入工區探望先生,卻在工寮裡有了愛的結晶,昨天談起這段往事,八十二歲的她仍不禁臉紅。她和先生幾年前曾入山找尋,那座「送子工寮」卻已拆除。
YouTube【《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新書發表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