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台灣歌謠 我聽 我唱 我寫》莊永明新書唱讀庶民心聲


台灣歌謠不但要聽、要唱,還要用讀的!
「以歌觀史、以史入歌」最能貼切感受歌曲當時的社會氛圍
 
長期鑽研臺灣歌謠發展史的文獻史料家莊永明,12日發表最新著作《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透過蒐集大量第一手珍貴圖文資料與訪問,為臺灣歌謠發展歷程與歷史背景留下詳實紀錄。
 
臺北市文化局今天為這本書舉行了新書發表會,同時特別介紹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發表80週年,在為新書高興之餘,莊永明對年輕人與臺灣歌謠漸行漸遠的現象憂心不已。對臺灣文史專家莊永明來說,只聽或唱臺灣歌謠是不夠的,「還必須讀臺灣歌謠,讀出歌謠中的意涵,才能聽得有味,唱得有情」,他寫這本書,就是希望大家一起來「讀」臺灣歌謠。
 
《台灣歌謠:我聽我唱 我寫》本書主要敘述三O年代起至臺灣光復後臺灣流行歌曲的發展並解析當代的社會背景。內容包括有深入淺出解讀臺灣歌謠名曲如「望春風」、「雨夜花」等的歌詞意涵及文學價值,及收集現今已逐漸被人遺忘的「搖囝仔歌」、「童謠」、「情歌」、「病子歌」、「勸世歌」等唸詞。
 
莊永明強調,在過去,一般人往往將歌謠視為通俗文化,難登學術殿堂,臺灣歌謠不僅僅是流行歌曲而已,每首歌的歌詞其實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氛圍。譬如說1947年的「收酒矸」、 1948前後發表的「燒肉粽」都有當初的意義,這不只是一個小販穿街過巷的叫賣聲,而是臺灣人走過那個艱難歲月的腳步痕。如果不用這個角度去解讀一個歌是相當可惜的。
 
台灣歌謠常受政治局勢影響,光復後創作的歌曲如「補破網」、「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門窗」等,透過莊永明先生親訪作者的精闢剖析,貼近瞭解作詞人藉由歌詞傳達對於當時大環境的寓意之情。在1949年那個人心茫然的年代,「補破網」作詞人李臨秋,以臺語「網」的諧音「望」(希望)及夢(夢想),寄「破網補情天」的要義。

「杯底不可飼金魚」不僅只是一首飲酒歌,而是在歷經二二八事件後,作詞人呂泉生藉歌曲傳達不能有省籍隔閡,大家不論先來、後到,都是「手足兄弟」,必須肝膽相照。五O年代發表的「阮若打開心內門窗」,則是以「門窗」來傳達心靈受大環境影響的感受,關懷農村人口外移現象,造成迷失在都市中年輕中的苦悶。
 
莊永明也提到「桃花泣血記」這首歌,是1932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出品的電影,由阮玲玉及金焰主演,當時是默片時代,為了宣傳這部電影,找了大稻埕兩位著名的默片解說員詹天馬及王雲峰寫一首宣傳歌,「歌詞裡頭有很多先進的新思想。」莊永明說:「有一段是『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在講究媒妁之言的80 年前就有這樣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

為讓〈桃花泣血記〉原音重現,臺北市文獻會特別商請臺灣著名的留聲機及蟲膠唱片蒐藏家開南商工林本博校長,帶來歷史悠久的〈桃花泣血記〉原版蟲膠唱片,現場並以舊式留聲機播放,透過演唱人純純的特殊嗓音,感受舊式留聲機及蟲膠唱片才有的獨特魅力。〈桃花泣血記〉作詞者詹天馬的女兒李詹慧玉女士更現身演唱一段,共同紀念〈桃花泣血記〉發表80週年。

莊永明認為台灣三○年代的流行歌曲,應視為當時台灣新文學的一部分,又因它深刻反映時局及民情,甚至可與「台語新詩」等量齊觀。

《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洽購資訊
出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23367
電話:02-2556-4966分機13

83歲的李詹慧玉現唱一段其父詹天馬所寫的〈桃花泣血記〉 


新書收錄近300張的史料、照片;200多首歌詞及背後小故事 


延伸閱讀:自由電子報【杯底不可飼金魚 藏「省籍秘辛」
推薦瀏覽:中時電子報【探索庶民之聲 莊永明讀唱台灣歌謠
延伸閱讀:聯合新聞網【歌謠背後 莊永明記錄台灣
延伸閱讀:聯合新聞網【文史專家莊永明出書 憂心台灣歌謠沒落
延伸閱讀:公視新聞網【歌謠研究逾30年 莊永明集結出書
延伸閱讀:夯仔外ㄟ人愛看戲【介紹一本很棒的書:《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




歡迎臺北市〈松山區、大安區、大同區、中山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信義區、中正區、萬華區、文山區〉的網友,以黑貓的88元「經濟宅急便」,安全又快速的將照片寄來掃描(掃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