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醫師節時,王金河為自己的銅像揭幕的畫面 (資料照,記者楊金城攝) |
有「台灣烏腳病之父」美譽的王金河昨(13)日於台北病逝,享壽98歲。消息傳回故鄉台南北門,故鄉的民眾都感到不捨。
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在去年醫師節時,因有感於王金河對烏腳病和地方民眾的醫療奉獻,特地在他的故鄉北門設立銅像,當時王金河還親自出席活動,為自己的銅像揭幕致詞。而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在王金河退休後,將金河診所改名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希望能讓遊客了解王金河的貢獻。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表示,王金河用愛和耐心照料醫治「烏腳病」患者,醫生娘毛碧梅女士體恤貧苦患者,時常為病患準備三餐,夫妻倆因此被尊稱為「烏腳病患的父母」。
過去,王金河照護烏腳病患的故事,曾改編電影劇本「一隻鳥仔哮啾啾」,而這部電影也獲得1988年金馬獎觀眾票選第一名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刊載日期:2014.3.14
引用連結:連結
20140315 公視晚間新聞 "烏腳病之父"王金河 98高齡病逝台大
2011年,王金河獲得母校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王金河曾獲終身醫療奉獻獎和台南市卓越市民。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王金河】
延伸閱讀: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王金河夫婦】
【台灣演義】烏腳苦難記
危難的年代見證台灣人的精神!
危難的年代見證台灣人的精神!
60年前南台灣爆發「烏腳病」,原因不明,舉世束手無策,卻有人挺身而出為病患奮鬥。
《烏腳苦難記》看孫理蓮宣教士、謝緯醫師、王金河醫師和醫療團隊如何無私奉獻。
2013.03.31【台灣演義】烏腳苦難記
官方網站: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的正門 |
烏腳病,又稱分屍病,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其中又以八掌溪下游南北兩岸的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今臺南市學甲區、北門區)等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烏腳病】
延伸閱讀:臺灣大百科全書【烏腳病】
延伸閱讀:博客來【烏腳病】
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 |
『一隻鳥仔哮啾啾』是導演張志勇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於1997年韓國濟州島亞太影展勇奪最佳影片獎及和平貢獻獎本,本以為觀看之後會和台灣其它草根性電影痛調太近,嗅味會漸感疲乏,不料本身的感動和細緻的體察並沒有隨著量多流失,觀影過後仍是芫爾黯然纏夾著難分的苦楚,慢沉抑鬱咸集在我心湖劃下的陣陣龐大漣漪,就如同後期的「沙河悲歌」表達的強烈旨意一樣──早期社會小人物面對現實的悲戚感和對命運的無助感。無論隱顯悲喜,我總是偏好啜飲草根底層人民的生活樣態,影像有無限的可能性,尤其是透過電影感染攪動地更厲害,而這一部電影帶給我的就是擺脫不了的深厚無助感。
電影是根據五十年代台南鹽村村民罹患烏腳病的真實故事改編攝製而成,主軸以祖孫之間的情誼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悲涼,阿鐘仔因為沒錢,仍有孝心希望買一條魚給生病的祖父吃,所以跑去賣糖果當馬騎給小孩子玩,腳因跪地拖磨破皮流血,在學校也因沒錢遭到校長老師欺負,不能上課只能去掃廁所,因沒錢去海邊挖私有蛤蜊而被追趕,最後奔到海邊頭漸漸沉沒結束他的一生。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阿鐘仔的喪禮上,阿公用棒子打他的棺木說「下輩子學聰明點」!這一切的苦彷彿伴隨著阿公的那一棒漸薄也淡矣,浮生若夢般終將逝去,這種被逼到絕境的現實加諸在小孩阿鐘仔的身上是無助的戲謔。
電影彷彿是記憶的貯存器,重現台灣早期生活的情景,我們都知道現代自來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電影中出現富有人裝水籠頭這樣大條的事,當時頓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早期醫療設備不足,這種腳黑的病無可治療,自然轉向尋求宗教倫迴解釋,所以劇中阿西嬸才會嚷嚷說「壞人才會得病」這樣民智未開的說法。諸如唱歌仔戲的野台戲的正經面和隔壁大跳豔舞的情色面,二個相鄰舞台彼此競爭來號召吸引客人的場景,頓時將我拉回到幼時鄉下廟會熱鬧的記憶空間,相識的熟悉感投射很難去訴說,只能說很親切。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沙河悲歌和這一部電影皆出現唐美雲這一位硬底子演員,她在劇中都是扮演援助者(她對阿鐘仔很好)的角色並且和她所擅長的本業歌仔戲切身相關。
電影中連帶影射讓很多村民鋸斷腳的烏腳病就是因為長期喝井水的關係,大目仔喃喃自語地拿著手上的收成品蛤蜊說「每一串都這樣,誰說沒毒的」鏡頭帶出的意義是嚎啕的巨大控訴,早期為求經濟發展政府和企業一手遮天有恃無恐地汙染台灣美麗環境,浩劫的沿續導致沿海地層下陷海岸流失等,發展在各種名目掩示下為所欲為,生吞活剝結果如今失去太多再也很難挽救了。
資料來源:台灣咁仔店 台灣電影院
引用連結: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