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回眸.凝視:1960年代的人類學美濃客庄印象》攝影展

《回眸.凝視:1960年代的人類學美濃客庄印象》攝影展

活動名稱:《回眸.凝視:1960年代的人類學美濃客庄印象》攝影展
活動地點:臺北市客家公園文化中心3樓
詳細地址:100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連絡電話:02-2369-1198
活動期間:2016年8月27日 至 2017年6月30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8:00

回眸.凝視-美學者記錄50年前美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孔邁隆(中)與五十多年前自己的照片合影。(本報系記者陳仁萱攝)

以照片和學術著作記錄下50年前台灣美濃生活樣貌,美國人類學家孔邁隆的研究成果,也奠下今日美濃方志與當地再認識的學術基礎。50年後,孔邁隆當年拍攝的照片再次在台呈現,回顧半世紀前的台灣風情。

「其人及著作都不斷地回到美濃,促成了當地文史工作者對地方再認識的基礎!」行政院客委會主委鍾永豐如是說。孔邁隆的「回眸.凝視」展,27日起至明年6月底,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文化中心展出,他在展場重溫當時這些照片時,直說:「大家對我非常好。」

1963年孔邁隆初來台,時年26歲,還在考慮該去哪裡做研究,透過介紹也去了香港考察,當他跟著導遊進入村子時,導遊拿了根棍子給他防身,說是四下都是會傷人的野狗,他當下決定「還是台灣好!」

初到美濃,孔邁隆說自己被兩件事震撼,一是美濃仍有傳統漢人的大家庭制度,「那不是普通的大家庭,是共食、共財的緊密團體,一家有時多達30、40人。」另一特色是當時美濃大規模種植菸葉,他後來也發現,正由於菸葉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使美濃維持大家庭制度。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徐正光指出,西方人類學家對「漢人」展開研究不久,就因中國大陸鎖國形成「鐵幕」而受到阻隔,而孔邁隆除了在台灣美濃的田野觀察,也曾在大陸華南、華中研究,因此其照片和著作可以說清楚反映出冷戰時期對漢人社會研究的學術脈絡。

孔邁隆的照片中,也記錄了不少消失的老器物,如早年迎娶時新郎要帶一對兔子模型,因美濃客語的「兔」與「度」同音,「兔子兔孫」是對新人婚後子孫繁茂的祝福與期待。

資料來源:旺報
撰稿記者:李怡芸
刊載日期:2016.8.28
引用連結:連結

1500張照片 孔邁隆眼中的美濃


孔邁隆開心地訴說展出作品的故事。(中國時報記者 陳仁萱攝)

上個世紀60年代,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家孔邁隆(Myron L. Cohen),為了研究客家文化而來台進行田野調查,住在美濃1年半,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參與各種文化習俗,用紙筆和相機記錄下當年美濃的傳統客家生活方式,並留下1500張珍貴照片,目前正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文化中心展出,主辦單位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並邀請孔邁隆來台,重溫當年美好時光。

「1960年代的美濃以菸葉為主要經濟作物,需要許多工作人力,保有傳統幾十人共同經營大家庭的生活型態!」孔邁隆就這樣融入美濃的大家庭,時隔半世紀,他的中文依然流利,仍能說客家話。在孔邁隆的回憶中,美濃當地的村莊「大崎下」的居民對他很友善,他也得以近距離觀察了客家庄的「伙房」大家庭生活。「我很幸運,因為在那裡沒多久,大家庭逐漸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消失了。」

策展人、中國湖南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教授趙樹岡表示,雖然孔邁隆留下的是照片史料,但他不希望做成攝影展的形式。「攝影展在意的是光線、構圖、視角或歷史意義,但是孔邁隆的照片是記錄一個客家小村庄的日常生活,可能無法構成攝影展的要件。於是我想要照片的元素,用人類學的方式去呈現1960年代的美濃。」

展覽中也播出紀錄片《那一年,大崎下來了一個阿米仔》(阿米仔,為客家話美國人之意),製作團隊到美濃大崎下,採訪當年接待過孔邁隆的居民,從居民的角度,反向觀察被居民暱稱「孔仔」的孔邁隆做田野調查研究的身影。

「他客家話很流利,溝通都沒問題。」居民回憶,「他也會參加婚喪喜慶,連禮金都照樣包。還設立了獎學金,資助幾位家境辛苦,但很會念書的學生求學。」1960年代的大崎下,衛生環境並不好,「孔仔」也入境隨俗,「不知道他有沒有自己偷帶衛生紙?」居民笑著討論。

「回眸‧凝視」美濃客庄印象展即日起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文化中心3樓展出,展期至明年6月30日。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撰稿記者:許文貞
刊載日期:2016.8.28
引用連結:連結



喜歡這篇報導嗎?來按個讚吧!
歡迎加入「5元相片掃描館」粉絲團,訂閱最新的老照片報導!
欣賞珍貴的老照片,瀏覽感人的老照片故事,以及老照片徵集、展覽與出版的最新消息。
「5元相片掃描館」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5dollarsc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