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中山堂【鐵道商城 淘寶歲月 ~ 中華商場特展】 |
今年是臺北建城130週年,而中華商場座落的位置,正是北門到小南門之間的中華路。中華路的演進,可說見證了臺北歷史的轉變。
在臺北市樣貌不斷改變的過程裡,中華路一直都是臺北市的西域長城。從1895年的臺北西城牆、護城河,到1900年轉變為寬直三線道,是當時臺北的文明象徵。
1949年國府遷臺,臺北市政府委託警民協會,在北門到小南門間縱貫鐵道兩側空地搭建三列棚屋,作臨時安置當時大量來臺的移民。這些隨軍來臺的小生意人不斷加高擴大,變成參差不齊、破爛不堪之地,甚被稱為臺北的「盲腸」。為了整頓市容,臺北市政府於1960年春拆除違建棚屋,將此區改建為住商合一的商場「中華商場」。
現今十線道的西門「中華路」,二十多年前中間其實是鐵道,也有一整排、共八棟的中華商場。(記者游蓓茹攝) |
1961年4月中華商場開幕啟用,是臺灣第一個聚集型商場,也是臺北最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
從北門到小南門的中華路東側興建八大棟鋼筋水泥的三層樓建築,並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直線距離逾1公里(1,171公尺),共有1644的舖位,聚集一千多戶的人家,可說是當時臺灣美侖美奐的百貨總匯商場,高聳的廣告霓虹燈,入夜後為臺北增添鮮豔瑰麗的天幕。在此討生活、經營生意的人,朝聖、造訪消費的人,交織出形形色色不同的故事,形塑中華商場特有的文化樣貌。
中華商場銷售當下最時興的流行商品,有西服、禮服、婚喪喜慶的禮品總匯,也有新潮家電、電子產品的電器行。購物時一旁還有火車走過的光景,更是許多人對中華商場的第一印象。1970年代,服裝、皮鞋各種服飾是中華商場的最大業種,西裝訂制衍生出的制服訂作;隨著余光在中山堂舉辦的熱門音樂演唱會,當時靠近新門町的中華商場更是唱片行林立,並發展出最早的連鎖購票系統。
隨著中華路兩側高樓崛起,1992年,走過31年歲月的中華商場,因建築老舊,環境髒亂,光華退盡,每當北上火車進入臺北車站前「入目不堪」的臺北印象,讓中華商場逐漸變成「臺北之瘤」;鐵路地下化完工後,中華商場的存廢成了市政建設的重大課題。為因應交通需求及都市建設林蔭大道計畫,中華商場走入歷史,許多原住戶在這20年內被陸續安置於西門町、光華商場、臺北地下街、站前地下街等各大商圈。
一開口就故事成串的莊永明,談起中華商場亦是口若懸河 --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代表原住戶致詞的臺北捷運地下街理事主席盧寶鐘, 在復刻的中華商場街道前,指著小時候照片快樂懷舊--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鐵道商城 淘寶歲月~中華商場特展】以「再現中華商場」為基礎,第一展覽室內復刻四大產業的店景,當年的樣品布、西裝服、電子材料、黑膠唱片等,讓參觀者可以體驗當時中華商場的店鋪生活,一嚐當老闆的滋味。
整個展間搭配播放中華商場八間店老板們現身分享影片,包括禮品軍用品業「李大吉」、軍用品業「飛飛」、電子材料業「德昌富鴻」與「龍騰」、西服訂製業「中一」與「環成號」、唱片業「米高梅」與古玩業「萬雅齋」,訴說產業經營與時代變遷的因應,分享那段甘苦都懷念的淘寶歲月故事。
從李大吉禮品店可感受到當年流行什麼潮東西--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當年在中華商場開設銀聲電器修理部的吳文成先生, 提供各時期的電器產品讓展場更加有看頭--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第二展覽室則透過影像、口述訪談、當年文物、老照片、新聞報導等不同形式,讓市民重返時光隧道接觸不同面向的中華商場,如棚戶時期的營利事業登記證、面臨拆除時居民護產的相關文件、中華商場內住戶店家提供的生活照片、早期的真空管電視機、唱盤等,可以得見中華商場店鋪後的生活空間與活動景象。
此外,配合各時期地圖、航照圖及地形圖的交錯對照及新聞影片放映,將歷史與生活做緊密結合,呈現臺北建城130年當中,中華路與時俱進的空間變化,讓市民可以親身感受到時代的演進。
展覽日期:民國103年10月10日(五)至12月22日(一)
展覽時間:10:00~17:00
展覽地點:中山堂2 樓展覽室(如欲搭乘電梯者,請由秀山街側門進入)
洽詢電話:(02)2381-3137轉155~156
資料來源: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
刊載日期:2014.10.8
引用連結:連結
延伸閱讀:自由時報【20多年前鐵道商城 中華商場特展追憶】
延伸閱讀:中央日報【「中華商場特展」中山堂開展 帶你走進台北城西故事】
延伸閱讀:聯合報【什麼都賣 特展回味中華商場淘寶歲月】
中華商場的興衰(1961-1992)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先來看看145位客戶的留言與評價吧!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12/5.html
5元,照片,相片,老照片,老相片,舊照片,舊相片,
掃描,數位化,手工修圖,服務,售後服務,5元相片掃描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